不畏颱風來襲 陶藝聯展 攝影聯展 雙雙開幕
- 資料來源:金門日報社
- 記者:李增汪
- 新聞日期:108-08-25
輕度颱風白鹿來襲,金門縣文化局昨日上午照常辦理兩項展覽揭幕,一項是「王明宗&謝華東陶藝聯展」,一項是「戰地讚地攝影聯展」。陶藝作品加上攝影家鏡頭所呈現出的金門之美照片展出,文化局歡迎鄉親踴躍到場欣賞。
兩項展覽開幕式,昨日上午十時起在文化局大廳舉行,包括金門縣文化局長許正芳、行政院金馬聯合服務中心執行長翁明志、縣議員董森堡、立委陳玉珍服務團隊主任翁明振,以及藝文界朋友近五十人到場參加。
許正芳、翁明志、董森堡、翁明振也分別致詞,讚許陶藝作品多采多姿,攝影作品傳達從戰爭走向和平的意念。而金門縣攝影學會理事長許進西、金門縣陶藝學會理事長王明宗,也分就展出做介紹。
金門縣文化局主辦的「王明宗&謝華東陶藝聯展」,係自8月23日至9日5日在金門縣文化局一樓展覽廳展出。金門縣陶藝學會指出,陶瓷藝術,屬於人類的傳統工藝,涉及製造、上色及修補工藝技巧,可追溯至石器時代。最早的陶器僅用於民生器皿,但隨著技術和製造工具發達,製陶逐漸變成了一種藝術。現代陶藝有原始、古典、民間、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等幾種藝術風格,與繪畫、雕塑等並列為造型藝術。瓷器藝術空前發展的宋代,當時的作品只是利用土原本的色彩差異,混土攪在一起,所以只有泥色變化而已。而謝華東的手拉坯拉出了幾何圖型外的力與美,渾然天成的自然,演繹著生命的力量與自然的美學,這是陶藝寫意的極致。
展出作者謝華東校長一開始的陶藝,只是把它做退休後的休閒樂趣,但發覺傳統陶藝已不能滿足其創作的慾望,以至於絞盡腦汁自創新的陶藝手法,把機器的匠氣改成用手拉的方式,形成另一種力與美的生命,更別於一般的陶藝,在不怕失敗與不厭其煩的努力下,終於實現夢想。在百花爭艷的情況下,拉出自己個人的風格,用不同的手法,拉出陶藝的力與美,讓人感到生命的喜悅。所以每一件成品的誕生,都是唯一的作品,絕無法複製或相似。
風伯的傳人王明宗,一位致力於發揚風獅爺陶藝創作的苦行大師,經過三十多年的陶藝經驗中,不斷創新精進,琢磨調製,終超然於傳統陶藝,創立一種新的陶藝工法—道家風陶藝。道家風陶藝創作作品,所呈現出的陶藝紋路與道家無為精神,都是經過無數次淬鍊試驗後的心血結晶。而這種陶藝創作,工序複雜,舉凡陶土試煉,釉色調配,土與土拼合,水分的控制,窯燒溫度控制,修坯打模等,一個作品花上四、五十個鐘頭是家常便飯,而且只要一個環節不對,稍不慎就前功盡棄。
這次的陶藝聯展是一種完全不妥協的創作演出,力與美和道家風的組合,表現出陶藝的另一種生命,除了一體成形外,作品更有心靈上的共鳴,其創作除了賞心悅目外,完全呈現古典又現代的陶藝精品,歡迎有興趣的民眾踴躍前往欣賞。
另外,由金門縣文化局與金門縣攝影學會共同舉辦的「戰地讚地攝影聯展」,也自8月23日起,於文化局第二展場,一連展出13天。金門縣攝影學會指出,金門褪去昔日硝煙烽火的戰地戎裝,留下和平之島、戰地記憶的故事,此次金門攝影學會透過會員的獨特視野,捕捉屬於金門的戰地風景,喚醒大眾悉心觀察生活周遭的戰地記憶,用心感知金門戰地溫度。
攝影聯展共計有方榮森、王衛煌、李衛脩、洪清漳、許進西、黃邦培、陳宗新、陳添財、陳自強、陳建雄、陳台生、陳淑雯、陳宜勤,徐國成、蔡顯國、蔡添丁、陳志璿、莊宗翰、黃家傑、鄭碧珍、盧根陣、湛聞、許雅玲等23位攝影者,展出八十幅以金門戰地為題材攝影作品。
金門縣攝影學會指出,適逢古寧頭戰役七十週年與八二三砲戰六十一週年,每位攝影者,以影像紀錄「金門」戰地讚地的視覺獵奇,拍攝戰事遺跡、戰地標語、戰地意象等,傳達攝影內心喊話、記錄歷史,以行動重新審視戰爭帶來的傷痕,喚醒與維護得來不易的和平。歷史留下的傷痕終會開出絢麗的花,會員鏡頭下與昔日煙硝無聲對望,為金門戰地讚地攝影傳奇與動人作品帶來更多反思。
攝影展巧妙地分成兩邊,一牆展的是軍事行為,例如火砲射擊、登陸艇、行軍之類的;另一牆呈現的是軍管後留下的許多精神標語,形成現在的觀光特色。
- 單位:議事組
- 最後異動日期:108-08-26
- 點閱次數:1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