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縣議會組團觀摩考察港珠澳大橋
- 資料來源:金門日報社
- 記者:莊煥寧
- 新聞日期:107-09-12
採用「橋—島—隧」方案的港珠澳大橋是連接中國大陸香港大嶼山、澳門半島和廣東省珠海市的大型跨海通道,是世界上最長的沉管隧道及世界跨海距離最長的橋隧組合公路,歷經八年完工,預定於今年十月啟用,金門縣議會議長洪麗萍率同副議長謝東龍與議員應邀前往觀摩考察,議長洪麗萍指出,金門大橋的興建,相較於港珠澳大橋的興建期程、工法、後續的管理規劃等等,非常值得參考。
金門縣議會此次是應珠海人民市委郭才武常委的邀請組團前往考察,由議長洪麗萍率同副議長謝東龍、議員許玉昭、王碧珍、周子傑、張雲德、議會秘書長李增財等同仁前往珠海,受到郭才武常委以及珠海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局局長劉江成等人的歡迎接待,並於五日引領參觀了珠海市橫琴島自由貿易區,下午則考察觀摩港珠澳大橋,由港珠澳大橋管理局黨委副書記書東慶行政總監親自簡報介紹港珠海大橋的構建計畫,一行人也於六日前往廣州參加「2018廣東國際旅遊產業博覽會」。
議長洪麗萍指出,此次參觀了橫琴島自貿區,當中有一百公頃澳門大學的校地,而自貿區中光是規劃展示場就非常現代化,比廈門還進步,值得本縣前往觀摩,這對於以後金門如果要規劃為經貿特區相當值得學習。
她也提到,港珠澳大橋是連接香港大嶼山、澳門半島和廣東省珠海市的大型跨海通道。於2009年12月15日開工,2018年2月竣工,設計壽命為120年,遠遠超出目前世界所有跨海大橋平均壽命20年以上,預計今年10月將正式啟用。港珠澳大橋全長近50公里,主橋全長約29.6公里。為橋隧結合結構,包括一條長約6.7公里的海底隧道及四個人工島。其中,海中橋隧主體工程(粵港分界線至珠海和澳門口岸段)由粵港澳三地共同出資建設;海中橋隧工程香港段(起自香港國際機場人工島,止於粵港分界線)由香港方面建設,三地口岸和連接線由三地各自建設。完成啟用後不需要繞道深圳和虎門兩地,即縮減香港、珠海及澳門三地的行車時間,形成「一小時生活圈」。將可提升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綜合競爭能力,保持港澳地區的持續繁榮穩定。
而採用「橋—島—隧」方案的港珠澳大橋,在大橋建設過程建構一系列新技術、材料及裝備,「沉管隧道」就是其中之一,沉管隧道全長約6.7公里,最深處位於48米深的海底,是世界上最長、最深、技術最難的沉管隧道。此外,大橋所構築100萬立方米的混凝土,迄今未出現任何一條裂縫,堪稱「世界上唯一一條不漏水的沉管隧道」。投資最高且施工最大的港珠澳大橋,橋樑總長約23公里,能抗16級颱風及8級地震。
而港珠澳大橋將實施24小時通關的「三地三檢」模式,設於香港、澳門、珠海三個地區,並將「人臉識別」系統安裝在海關監管設施上,包括人臉識別、監管雲平台等新型智慧設施,只要1分鐘,海關人員不用開箱,即能馬上檢查貨櫃貨物。
議長洪麗萍指出,金門大橋二十幾年都還沒完工,港珠澳大橋建橋的技術與工法,以及後續管理機制,甚至收費等等,都值得我們去瞭解參考。
- 單位:議事組
- 最後異動日期:108-04-10
- 點閱次數:1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