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圖
城隍遶境人潮擠爆盛況空前
- 資料來源:金門日報
- 新聞日期:99-05-26
金門迎城隍活動已有330年歷史,金門古稱浯島、浯洲,「浯島邑主城隍」原在明初建城的金門城坐鎮顯靈,清康熙19年(西元1680年)隨總兵官陳龍「分火」移駐後浦(即今金城鎮),從此後浦民眾每逢遷治日的農曆4月12日,都舉辦城隍遶境巡安慶典,成為金門規模最盛大的廟會。
參加今年「浯島邑主迎城隍遷治330週年紀念遶境巡安」活動的各式陣頭,昨下午一時三十分起在金門高中籃球場和慢壘場集結,包括48組陣頭,以及6座蜈蚣座、神輦、鑼鼓隊等等,包括參與活動的人潮估計超過上萬人次,創有史以來人潮最多的紀錄。
巡安陣頭除了城隍僚屬范謝將軍、顏柳將軍、文武判官等,陣頭有紅彩、遷治紀念旗、了亞(大鑼)、托燈、馬上吹、南管、香燈、香擔、十音、鑼鼓陣、蜈蚣座、藝閣、打花草、笛鼓隊、小獅隊及各境神轎等等,更有來自全島各地的善信「隨香」,不分男女老幼,人手拿著清香,虔誠的跟著城隍爺神駕遶境,祈求城隍爺的庇佑。
自下午二時,「城隍爺」起駕巡安了,一時之間,鞭炮聲和鑼鼓聲響徹雲霄,擠滿城隍廟前廣場,引起善男信女禁不住的興奮與騷動,現場「神氣十足」。民眾虔誠的跟隨神轎。蜿蜒數里的巡安隊沿著古老的「香路」路線遶行,神輿、旌旗、成千上萬的巡安人員和隨香信眾,塞滿後浦的大街小巷,交織成330年來傳統廟會的精彩畫面與魅力。
遶境巡安隊伍所經過之處,都可看到民眾在家戶擺設香案,或焚香祝禱、或雙掌合十膜拜。而330年來第一次有台省各地26尊城隍爺來金門作客,並安坐在蜈蚣座上遶境巡安,讓民眾驚奇、讚嘆不已!大家爭先膜拜祈求平安,蔚為奇觀,因錯過今年機會,可能還要再等33年(全國33間宮廟,每年一輪,算算也要等33年)。
據金門縣長李沃士指出,浯島邑主城隍遷治巡安遶境已有三百三十年的歷史,「四月十二」已成為金門人的一種特殊的符號與象徵,每年更有旅台及東南亞的華僑返金參加這場盛會,再一次追尋家鄉這一份共同的記憶。從明到清,小小的金門島上陸續出現了3座城隍廟。不過,今年的金門迎城隍活動是以後浦城隍廟為主角。
「迎城隍是所有金門鄉親的共同美好記憶,從妝人、旗隊、隨香、蜈蚣座,到搭戲棚、扛輦、揚大旗、打鑼鼓等等,都彰顯著金門傳統文化的精彩魅力。」身為金門人的李縣長,深知「四月十二迎城隍」對金門人的意義及其文化薪傳的責任。
李縣長表示,為讓這項具三百多年傳統宗教活動持續不墜,今年金門縣政府結合地方的力量特地擴大舉辦活動。他先於五月十四日親往台北送佛帖邀請全台城隍廟到金門共赴迎城隍盛會,接受金門鄉親膜拜並為浯島祈福,也使悠久歷史的金門這一饒富閩南民風的民俗大典,揭開有史以來的盛況。
金門縣政府並特別組成推動委員會及工作小組籌劃一系列的慶祝活動,自5月1日起陸續展開一連串慶祝活動,包含「城心感動迎城隍文化展」、「踩街」、「妝人遊行」、「陣頭體驗」、攝影比賽、小吃王競賽等等,陣容頗為壯觀,成功釋放了迎城隍活動的文化張力,為傳統廟會營造了濃郁的文化氛圍。
同時將原預定十月舉辦的金門文化藝術節提前配合迎城隍活動舉行,邀請知名的「明華園黃字戲劇團」及八個國家的團體來金演出,都造成民眾熱烈的迴響,讓「後浦」小鎮越夜越美麗。而總統馬英九更特別致電祝賀。
為什麼城隍爺要出巡?據主辦單位表示,由於縣太爺是陽官,管理地方政事。城隍爺是陰官,管理陰間政事,所以每年要出巡轄區,明查暗訪,驅辟邪祟,保護合境平安,人間的是非善惡,了然於神明指間,惡徒不敢妄法作歹。
據了解,金門的城隍廟會年年依例舉行城隍爺出巡,即使在日本佔據金門的那段歲月,日本政府仍鼓勵民間信仰活動而未中斷。直到國民政府來台,國軍駐守金門,因兩岸情勢緊張,曾暫停迎城隍的慶典,直到後來胡璉任金門司令官時,才又恢復。
金門迎城隍活動,不僅代表宗教給予人們慰藉與鼓舞的力量,從現代的角度來看,更象徵了金門人對於文化傳承的努力與支持。由於今年的特別擴大舉辦,遶境活動直到晚間七點時許才結束,而後浦民眾晚間則是設宴款待親朋好友,熱鬧的氣氛讓後浦小鎮城開不夜。
- 單位:金門縣議會
- 最後異動日期:108-04-10
- 點閱次數:1315